古云:[少不讀水滸,老不讀三國]。喜讀史書的我,在年幼時就讀過這些書。
三國人物中,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,由於他的睿智與謀略,才能讓小小的蜀漢與強國曹魏、東吳相抗衡進而形成三國鼎立。又由於他的忠心與竭盡心智輔佐無能的幼主劉禪,並未取而代之,而名垂千秋。三國志(或三國演義)中諸多令人拍案叫絕、膾炙人口的章回,再再令人折服於諸葛孔明的「神機妙算」與「運籌帷幄」。
2006年的四川之旅,重點雖是名聞遐爾的人間天堂--九寨溝。然成都乃為蜀漢重鎮,焉有不臨此憑吊這段歷史與三國情懷。成都市內有一個武侯祠,又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,為紀念諸葛亮而興建,因諸葛亮謚號“忠武侯”,而被稱為武侯祠。武侯祠博物館由惠陵(劉備墓)、漢昭烈廟(劉備殿)、武侯祠(諸葛亮殿)、三義廟(祭祀桃園三結義劉、關、張)等部分組成,現存的建築乃康熙十一年(1672)所建。
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《誡子書》。既是其一生經歷之總結,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。---[君子之行;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。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以致遠。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。非學無以廣才,非靜無以成學。慆慢則不能研精,險躁則不能理性。年與時馳,意與歲去,遂成枯落,悲嘆窮廬,將復何及也]。其中這句[澹泊明志,寧靜致遠]刻在諸葛亮殿的屋樑上。
諸葛孔明最為後人稱道的創作,除「隆中對」、「八陣圖」與「木流牛馬」外,就是〈出師表〉了。「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」-- 千百年來,世人都為〈出師表〉裡流露的愛國情操感動不已。武侯祠的長廊壁上嵌有<前出師表>與<後出師表>的石刻,正納悶這樣氣勢磅薄的行草出自何人之手?
乃見跋中寫道:〔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,過南陽,謁武侯祠,遇雨,遂宿於祠內。更深秉燭,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、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,不覺淚下如雨。是夜,竟不成眠,坐以待旦。道士獻茶畢,出紙索字,揮涕走筆,不計工拙,稍舒胸中抑鬱耳。岳飛並識〕。原來南宋紹興八年(1138年)八月,攻打金兵的岳飛路過南陽,謁武侯祠,便書寫了〈出師表〉。此情此景再度字字細讀,彷若透過時光隧道,共鳴於諸葛孔明與岳飛[憂國憂民、竭忠盡智、效死不渝]的內心世界。
- Jun 29 Sun 2008 08:11
丞相祠堂何處尋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